杨涛: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需协调推动
当前,在“双碳”目标引领下,发展绿色金融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型金融也成为新形势下的重要补充。
通常看,绿色金融更多地用来“精准定位”地支持符合绿色低碳发展方向的行业或部门,从而使其获得更多的金融资源保障,以此实现行业增长目标,并且达到“奖优罚劣”的政策引导效果,同时为金融业开辟新的市场蓝海。
转型金融从狭义来看,是指金融支持高碳产业向低碳产业的转变,从而缓解气候变化的矛盾;从广义来看,则可指对于高污染、高能耗、高碳、不可持续的各类非绿色、棕色乃至于黑色领域的合理金融支持,并促使其“转绿”和走向可持续发展。之所以要重视转型金融,归根结底是因为在现有的绿色金融支持框架下,非绿行业和领域难以得到有效的支持,包括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航空等高碳行业,以及传统建筑、公路交通等,还有其他居民生活领域的活动。这些领域的发展不仅影响到未来经济结构优化与调整,而且对于当下稳增长、稳就业都非常重要,如果缺乏金融支持甚至被“挤出资源”,不仅无法更好激励其向绿色转型,而且会带来更加复杂的经济社会冲击。
对于转型金融的体系建设,可以从几方面分析。首先,从转型金融的支持对象来看,一是高碳行业等“非绿”部门或活动,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同时也有可能“转绿”,包括具备主观意愿、技术条件、现实路径等。例如,在推动绿色发展的同时,我们还要保障能源安全,尤其是当前仍然事实上以煤为主,这就需要在发展新能源的同时,也要保障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传统能源总量,稳步推进煤炭等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循环利用及产业转型,在此方面就需要转型金融的有效支持。二是部分属于“非绿”领域,同时在经济发展中具有一定价值,但却因为各种条件制约,难以真正“转绿”,对此也需要给予适度的支持,目的在于推动合理“降碳”同时,对维持必要的经济活动仍然给予合理金融资源。三是属于“非绿”领域但经济价值又不突出的行业或活动,采取的金融支持应该是引导产业资本退出,更多转向其他具有可持续发展价值的领域。
其次,从转型金融的供给方来看,现有绿色金融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的支持体系,在此基础上有必要叠加转型金融的“增值服务”。通过构建高效的转型金融服务体系,高质量培育转型金融市场主体,推动金融机构同步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实际上,在信贷、债券、保险、信托、项目投融资等诸多领域,都可以根据转型金融需求特点,设计相应的产品与服务。例如,典型的转型金融产品之一就是转型类债券,包括转型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可持续发展再挂钩债券等。从资金用途来说,这类债券是为低碳产业向净零排放转型、为高碳产业向低碳及净零排放转型提供投融资支持。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已经推动相关创新,推出的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就是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债务融资工具,不再对募集资金用途进行限制,而是通过将债券条款与发行人整体可持续发展目标相挂钩的形式,可有效支持火电、钢铁、水泥等碳密集和高环境影响企业的可持续转型发展。再如,上海证券交易所也发布相关规则,并且推出低碳转型债券,对行业、产业无特殊限制,可用于支持各行业节能降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耗、园区节能环保提升等多个领域。
此外,从转型金融的保障要素来看,还需进一步完善支撑转型金融创新的生态与基础。例如,高碳企业ESG可能普遍表现不佳,还可能出现“漂绿”问题,都会影响到转型金融服务的顺畅进行。对此,应该在原有绿色金融监管的基础上,对于转型金融设置更加明晰的监管框架,推动转型金融业务与产品的标准化,加强和规范相关信息披露以确保转型项目信息的透明度,并且需要研究和设置科学的转型程度、进度评估体系,为转型金融支持的行业和企业进行合理评价。此外,就参与转型金融的机构来说,也需要在发展战略、信贷文化、政策制度、管理流程、产品服务等方面,打造足以支持企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长效机制。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杨涛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